郑州资讯网|郑州信息港-郑州最专业的便民信息网站
您的位置:郑州资讯 > 财经新闻

股市研究的实证与规范: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时间:2018-09-20 21:48   来源: 搜狐    作者:竹隐  阅读量:16624   

傅子恒

股市研究属于什么性质的研究?这是一个时常引起争论的话题。

首先,股市研究属于科学研究吗?有说是,有说不是,无论认为是还是不是,都有大量的例证支撑自己的观点。因之也有综合观点认为,股市研究与分析有科学的成分,更多时候是一门艺术,而将研究作为艺术的话,则就与科学的成分离得远了。

这种争论反映的是股市变幻的复杂与无常,也是人们试图对它把握与驾驭之中充满无力感的一个侧面反映。

从“科学性”角度来说,股市研究是一门高度应用性的技术与方法,这应该是没错的。这种研究希望将事件的过程与结果归因,运用逻辑与归纳判断方法推测价格走向(市场整体的或者个股的)而辅助决策、指导实践,其结论的对错直接关系着投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说,股市研究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应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但是很不幸,大量的事实却显示出股市研究的苍白,每年那么多的券商研究报告与实际结果之间经常出现的巨大、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误差”,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一事实似乎在“证伪”股市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而券商研究员队伍是集中了全社会学历最高、智商最为顶尖的一群精英的,这一事实又增添了人们对证券研究准确度远离实际结果的反差度,使得人们对证券研究充满了疑虑和失望,甚至是讽刺。

证券研究从业者也对自身的工作充满着焦虑、无奈以及无力感。别的且不说,以今年股市预测而论,年初的时候,有多少机构预测到了股市会出现如此幅度的下跌?又有多少给出“买入”或“增持”评级的公司研究报告中,在“给定的”时间区间内出现巨幅的下跌?尽管市场对证券研究准确度的失误,一直都是非常宽容的,但证券从业研究者在“被打脸”与被嘲笑之时的苦涩、焦虑、无奈,内心的无助与压力,估计也只有研究者自身才有更真切的感受。

这个结果除了强化人们对市场的敬畏感、使人们觉得在市场面前,大家都还是小学生之外,也不时引发人们对于证券研究现状与模式进行诸多反思。

回到初始的问题,股市研究属于什么性质的研究?这一问题决定我们从事这一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所以有必要继续进行探究与辩明。

总的观察,如果以研究范围进行“外延的”划分,证券市场属于经济范畴,经济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股市研究因之也就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股市研究也需要遵循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律,这一认识应无异议。但是笔者常常思考,在现实之中,股市的研究似乎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也有着许多的不同。

这种不同,首先在于股市研究更多自觉与不自觉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许多研究者一直试图将股市研究趋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但在实践中却又常常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套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之中,这使得这种研究尝试充满着主观的成分,因此似乎步入了一个误区,而成为股市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

就研究方法而论,社会科学研究划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个范式。实证研究强调通过实验、观察或者数学计量等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对应分析,以此揭示现实世界因素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推断或者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者规律,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属于揭示客观世界(无论物质还是意识)“是什么”的问题,研究范畴至多涉及因果之间“为什么”的层面,并不涉及(或者不应涉及)主观臆断的价值判断问题。

规范研究,则除了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同时还会基于研究者的观念与价值判断,研究与探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规范研究也会借助于数据量化分析、调查与观察、试验室实验等实证研究手段,但因为加进了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其研究方法也会加进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于美学、伦理学等等一切与认知有关的学科方法。由此相对于对客观世界“是什么”的现实认知,规范研究因为心理与意识因素的加进而变得复杂,要素互动与结果之间不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与研究者或理性或感性的主观心理预期等因素相互交织,结果的演变与呈现可能就不再是唯一性的,变得更加复杂与充满更多不可预知性;相对于自然科学要么100%对,要么100%错的两极结果,加进人们主观价值判断与行为预期之后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因此难以再有非此即彼的100%的对错。这可能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区别,也大概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预测与实际结果常常无法准确吻合的原因所在。

股市研究借助于自然科学实证研究在于,它试图利用数据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等方法,归纳或推断出一个明确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内追求100%的、确定性的“是”或者“不是”(对市场与个股上涨或者下跌进行方向判断,对涨跌的幅度进行预测,比如券商“买入”的评级判断对应的是“未来6个月内股价相对大盘15%以上的上涨,“增持”的评级判断对应于“未来6个月相对大盘5-15%以上的上涨”,等等)。但这种实证结论的获得,却又在实践中套用社会科学规范研究的方法,而将本应属于实证研究的过程与结论,与规范研究交织在一起。

比如,宏观策略研究或者行业研究对市场或个股涨跌的逻辑归因与预测判断,主要基于研究自己的理论知识与经验认知而得出的结论,他们根据宏观经济波动表现、市场流动性松紧趋势、政策的作用、历史经验数据的对比判断,或者上市公司行业特征趋势、市场地位演变、业绩增长表现、现金流贴现分析等再结合历史的经验判断,而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确定性的估值判断,进而预测价格演进的趋势方向以及空间。但是现实的复杂性在于,股市涨跌的众多因素难以进行一一对应,无法进行精确计量;同时,基于人们心理、行为认识与价值判断对客观世界作了的不同反应,各变量因素及其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内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能出现巨大的、甚至是反向的变化,比如在牛市与熊市的不同阶段,人们对利空与利多的感知与反应会有着迥异的不同,在市场与个股价、时、量空的不同阶段,政策、事件甚至是来自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因素的驱动冲击,会有着巨大的不同,如此等等,这些事实都使得股市之中的确定性研究与预测变得苍白。

立足于“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研究方法,与试图得出“是什么”的实证性结论,这造成了股市研究范式之间的巨大悖论,如何改进才能提高股市研究的科学性?这是一个值得全行业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客观而论,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对于市场与个股股价短期波动之中的“是什么”的确定性结果的预测,人们其实知道是勉为其难的。但无论是对研究者还是市场,勉为其难而又强力所为,是因为在巨大的不确定之中,人们有着强烈的确定性的心理需求,股市研究者的这种确定性的研究范式迎合了这种需求,这应该是证券研究需求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当然,在复杂的、不确定的市场中努力探寻确定性的规律或者结果,正是市场研究持久的魅力与吸引力所在。

而对于市场“应该是什么”这一规范研究的应用,体现出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希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愿望,其所发挥作用的地方,应当更多体现在上市公司业绩与成长的价值研究方面——真正的成长是股市上涨的基础,这是一个实证与经验的判断,市场通常在波动中矫枉过正,但价值之锚最终会发挥作用,而且,人们的“一致预期”也会增加成为现实结果可能的概率;同时还应当体现在市场制度、机制建设与优化方面——集合市场全体参与者的理性认知与智慧,共同推动形成市场良好规范的制度机制与运行秩序,让人们有着广泛共识的“应该是什么”的预期与期盼,更多地成为最终的现实。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精选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