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资讯网|郑州信息港-郑州最专业的便民信息网站
您的位置:郑州资讯 > 财经新闻

长三角逛不够:居民每年区域内旅游6次,下一个爆点是生态游

时间:2019-09-23 16:20   来源: 中华网    作者:醉言  阅读量:18373   

“早上7点左右出发去乌镇西栅景区,沿申嘉湖高速2个多小时就能抵达。”家住上海虹桥的陈女士在中秋假日里完成了一次长三角旅行。

“白天体验一下古镇原始风貌,夜晚灯火璀璨还能小酌一杯。”她向第一财经记者描述道。

乌镇俨然已经成为将村落打造成网红景点的教科书案例。第一财经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地原始乡民在1999年初就迁出,如今大部分又回到故里,在统一管理下持续经营;这也是长三角文旅产业加速融合的一个缩影。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下,我们持续在推进铁路、机场及公路的建设。除了实质推进跨地区的断头路建设外,最近刚得到批复的沪苏湖铁路,以及沪通铁路,包括纲要里明确的南通机场、浦东铁路枢纽等,都可以大大缩短长三角地区间交通的距离,尽早实现客流同城化。”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张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上海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旗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长三角地区文化和旅游高品质发展是今年的重头戏,其相关任务则包括了1个重点项目、6个启动项目及18个深化项目。

其中,“乐游长三角”网络服务平台是重点,另要推出一批“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等精品旅游线路、 “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以及制定长三角文化和旅游服务标准,发布年度文化和旅游行业“红黑榜”等。

2019年上海旅游节在9月14日晚间拉开帷幕。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决定了对旅游服务品质有了更高的期待。长三角一体化文旅新模式,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

生态文旅是重点

长三角生态旅游高峰发展论坛近日发布的《长三角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居民一年在区域内旅游频次平均达6次,自驾游、高铁游成为区域内最热门的旅游方式。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总收入为3.16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8.5%,占全球8.77%。

何为新模式?除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也共同制定《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建设。

“旅游业的转型需以生态旅游作为突破口。”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生态旅游的定义,在于其人口密度不能过高,应以生态为主,以植物、动物为主,而不是以人为主。”

据杨宜勇介绍,生态旅游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旅游地承载力,控制了人流量再设定价格;同时,要加大自然环保体验、教育和管理规划,最好带动当地农民参与且共同发家致富;另外,还要强调清洁生产,即节约资源并可持续发展。

而从当下的长三角地区环境来看,旅游群体文化素养相对较高,江南园林文化、水乡古镇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等都有着比较原生态的特点,对习惯了都市生活的现代人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这些都揭示着,长三角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说。

正如上述所提到的乌镇,于旅客来说,它是一个网红旅游地;而将其放置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看,其则发挥了将产业与乡村融合的重要作用。

生态旅游新模式应转向何处?“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有两种模式需要去做,一种是企业发展一体化模式,另一种是公共服务一体化模式。”王振解读认为,“第一种模式下,以乌镇为例,必须从设计、品质等各方面与大城市对接起来,才能收获如今巨大的成功;第二种模式下,要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态治理,则必须由政府来搭建各种平台,包括数据、信用及各地的优惠政策等。”

王振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三角是共同体,因而其生态旅游的发展也需要有整体规划、共建共享。

以目前在业界普遍认可的成功案例新安江流域生态旅游为例,从皖南到黄山、经千岛湖到杭州,其中上游水域的保护对下游水域尤为重要,需要浙江和安徽联动下的整体规划;而这也涉及了上海、浙江、江苏对太湖生态资源的共建、共享与补偿机制。

“正如即将挂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苏苏州吴江地区、浙江嘉兴嘉善地区和上海青浦地区),其中淀山湖涉及到了黄浦江上游整个水源生态保护,这就赋予了上海、江苏与浙江一个共同的‘生态绿色’使命,必须共享共建,共同掏钱,共同享受。”王振补充。

生态旅游发展面临哪些不足?杨宜勇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森林公园、人类自然遗产公园运营主要靠门票,但门票占的分量过重培养不出真正的现代旅游业。“景区要有去门票化的意识,让人们自由地进来,将旅游长短模式结合。”

另外,在旅游地的开发方式上也需要遵循生态理念。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旅游发展多是以景区为主,其弊端是用物理方式将环境隔开,变成供人玩乐的地方;因此,对于未来的生态旅游,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小镇开发,是否可以打破景区与人群的藩篱,尽量尊重原始人文发展,很值得思考。

转型面临巨大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9项政策措施涉及了诸如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等。

“从我们网站的大数据看到,近1~2年文化旅游的销量明显上升。中秋小长假期间,夜间游玩门票在线订单量同比激增六成,90后是消费主力,占比60%;美术馆、艺术馆的夜间产品订单量同比增幅超过1倍。”驴妈妈集团副总裁李秋妍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调研发现,长三角区域的夜游经济各有特色。在依江傍水的城市,杭州钱塘江乘船夜游、金华横店的水舞秀《百老舞汇》更受欢迎;上海则是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可供游览的文博、美术展览馆等,共计有33家之多。

“带家里的小朋友夜游美术馆,寓教于乐的同时,还有满满的正能量。”一则黄女士发布在朋友圈里的消息也引来了众好友的点赞。照片里,孩子们身着印象主义的彩色防水外套,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亲自动手作画,体验感十足。

不仅是城市有夜生活,自然风景中“秉烛夜游”也别有风味。拥有1800多种植物、200多种动物的生态景区安徽天堂寨,也在寻求消费升级。“我们会在后续建设一些丰富的夜游项目。生态景区中,如何将游客吸引过来、延长其停留时间非常重要,因此无论是光影秀、大型表演还是晚间科普都应在规划中实现。”安徽天堂寨风景区副总经理张斌表示。

事实上,上述提到的多产业融合、沉浸式娱乐等新旅游态势正在成为主流;而与此同时,文旅产业转型也对其背后的公共服务支撑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是要解决景区内的出行问题。“旅游场景中的一个痛点就是出行。目前,我们已与国内500多家景区进行了合作,针对细分人群需求为景区提供有别于城市出行的产品,比如亲子、家庭、情侣的产品,并通过数据共享来提升景区智慧管理的能力。” 哈罗出行联合创始人韩美说。

有必要时,需形成景区内的交通网络。在上海市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薛美根看来,长三角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镇、湖泊河流等景点,绝不应是孤立的存在,而要通过交通模式为不同人群设计不同路线的产品,并贯穿旅客进入景点的全流程。

其次,一些景区内的如厕、停车等诉求也受到普遍关切。以江苏盐城的大丰荷兰花海景区为例,每年清明期间日均人流量约为30万人次,其承载、配套能力也受到考验。

“我们景区周边五六公里范围内的农民,在节假日都会发动起来,每家的小院子、厕所都由我们景区派人指导、进行统一卫生处理。而我们的农村里,只要游客方便停车的地方就可以停车,即使出现碰毁农作物的情况,游客只要拍一张照片下来就能处理。”荷兰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珍云告诉记者。

另外,吃、住、行、游、购等旅游要素,仍需全盘规划与统筹。“要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差异性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崇明岛西沙明珠湖景区副主任赵铭泉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正在打造一个五星级的体育公园,涉及女子公路环形自行车赛事、龙舟比赛等重大赛事,这些都使得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体育要素得以流动起来。”

毕竟,长三角居民在文旅上的巨大需求又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刚从乌镇回来的陈女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庆长假即将来临,这次打算带着家人去稍远一些的安徽查济古村看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精选导读